日前,省住房城乡建设厅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、省农业农村厅、省能源局印发了《广东省推进县域“光伏+建筑”应用试点工作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提出综合考虑光伏产业集聚、电网承载能力等因素,在全省遴选了25个县(市、区,东莞为镇)作为我省首批县域“光伏+建筑”应用试点区域,其中雷州成功入选为试点区域。
农光互补、渔光互补、盐光互补……雷州作为农业大市,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、林、牧、渔、副生产,被誉为粤西地区的“鱼米之乡”。
连年来,雷州通过发展“光伏+”项目,将光伏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与发展“光伏+农业”有机结合,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,形成农业农民受益、节能减排社会效益和能源发电经济效益多赢的良好局面。
所谓“光伏+农业”,是指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,利用农业种植土地上方空间建设光伏电站,实现农业资源复合利用的光伏发电模式。
走进位于龙门镇的火炬农场,地面上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连成片,高效捕捉着太阳的能量。在光伏板下,南药与南瓜蓬勃生长。
近两年来,广东农垦火炬农场有限公司因地制宜探索发展“光伏+南药”模式,采用板上发电、板下种植的“一地两用”方式,打造光伏发电与南药种植结合的农光互补立体空间。
“目前,火炬农场已累计发展‘光伏+高良姜’790亩,探索‘光伏+南瓜’170亩。2023年高良姜收获面积43.6亩,总销售额达到56.68万元,亩均产值达到1.3万元,扣除生产成本52.21万元后,实现净利润4.47万元,亩均净利润达到1000元。”火炬农场公司相关负责人说。
除了高良姜,还发展了薄荷种植,薄荷具有生长周期短、环境适应性强、药食两用价值高等特点,种植后3个月开始收获,一年可以收获4茬,按市场行情,年收入可达到7500元/亩,年利润2000元/亩。
同在龙门镇的雷州牧原11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,于今年7月正式并入南方电网。该项目利用养殖场屋顶面积5.18万平方米,建设4.9MW(交流侧)光伏发电系统,预计年发电量为667万kWh,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200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650吨,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200吨。
今年4月,湛江雷州英利储能电站作为粤西首个“超级充电宝”正式投产运营,标志着雷州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又迈出了强劲的一步。
坐落于英利镇幸福农场内的英利储能电站每年可上网电量超2亿度,相当于12万户居民全年用电量。电站通过能量管理系统,实现智能化能量管理,改善配电网的电能质量,保障电网稳定运行,减少配电网的无功投资以及降低网损。
(来源:南方日报,网络链接: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811042204576257863&wfr=spider&for=pc,有删节)